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新闻 > 学术成果 >

我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文章

2025-10-16 文章来源: 点击数:[]

近日,我校教务处处长刘玉梅和教务处副处长张庆撰写的《探索地方文科高校书院制改革路径》一文,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34期。

微信图片_20251016163809_141_9.jpg

原文如下: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此外,教育部针对文科类高校创新发展,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高校坚持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大原则,推动文科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精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文科教育创新要求,依托“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以新文科为指引谋划新定位、探索新机制、打造新基建,2021年在重庆率先成立了新文科歌乐书院(以下简称“歌乐书院”)。歌乐书院以“跨界融合,知行合一”为宗旨,突破分院管理、分科育人的教育模式,创建管理育人联动机制,重组基层教学组织,打造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育人育才要素,形成了一套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做法,为破解地方文科高校发展困境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创新管理育人“三级联动”机制。

学校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歌乐书院空间建设,构建了“一体六翼”书院运行管理机制,包括以歌乐研习中心为主体,以国际传播体验中心、外交外事体验中心、中外文化体验中心、涉外法治体验中心、多语种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歌乐艺术中心为“六翼”的书院制学习社区。歌乐书院的研习中心作为学校书院制改革的中枢,由教务处牵头负责改革项目的整体设计与统筹推进,而体验中心等学习社区则由相关二级学院分类管理,按“校级统筹—书院统合—学院供给”的职责分工运行,逐步推动行政主导向师生共治转变、专业教育向通专创融合转变、空间集聚向多维浸润转变、标准化管理向个性化发展转变,实现了从“物理空间改造”到“教育范式转型”的深层转变,形成了学校与书院、书院与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常态化三级联动协同机制,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重组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协同育人“三制联动”模式。

书院制教育是高校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培育新增长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新路径。学校通过重组基层教学组织,建立了双院制、导师制、朋辈制的协同育人联动模式,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讨论研修及社会实践等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浸润、熏陶、感染中实现全面成长。

双院制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书院和学院分工合作,共同打造社区和学区互动的管理育人机制。学院集中搞好专业教育,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书院则协调整合资源,搞好通识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导师制是指建立学生的学业职业双导师育人机制。建立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验实践教育、职业规划、行业教育、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导师工作坊、研讨会、读书会、校企互动会等体验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明确发展方向,引领学生成长。朋辈制是指由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助力书院学生成长的朋辈助教机制。通过朋辈帮扶辅助教师课后答疑、组织读书会等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打造师生研习共同体。“三制”各有侧重,双院制对接“学术供给—学习需求”,导师制对接“生涯发展—课程/项目选择”,朋辈制对接“学习支持—学习成效”,形成“导向—支持—反馈”的闭环。

第三,交叉融合、转变理念,创新“四维赋能”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面向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制定了《四川外国语大学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四川外国语大学卓越涉外人才书院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交叉融合、服务产业为导向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专业对接学科前沿、先进技术、新兴产业和社会服务四个维度,构建了“四维赋能”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并从两个层面推开试点。一方面,推进专业升级重塑,开设联合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交叉专业、微专业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58个。另一方面,推行项目制培养,成立“文史哲”通识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东欧中亚国际贸易智能化商务体验、国际组织与全球胜任力培育、跨境电商运营训练营、“行走的课堂:新时代美丽乡村研学”等38个书院班。这一体系既注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又注重培养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丰富平台,提出了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的新标准、新规格。

第四,注重完善全过程、全环节,优化育人育才要素建设。

学校持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创新,优化育人育才要素。第一,依托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师资团队,打造学科交叉性和社会实践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孕育师生研习共同体,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保障。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为基本标准,大力推进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一体化建设机制,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35门,建成交叉融合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200多门。同时,打造精品育人载体,编写“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61部。第二,出台《四川外国语大学全面提振实践育人实施方案》,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行业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紧密联结教学与实践,推动产教融合,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奠基。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项目覆盖68%的学生。教师积极与行业互动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教育部产教协同项目数量逐年提升。第三,实施《1+5+N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数智融合”赋能发展、“赛教融合”专项培育、“教研融合”项目支撑、“三链融通”发展阶梯五大行动推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活力。近年来,学校获批省级黄大年式团队3个,课程思政名师团队33个,省部级教学创新赛奖项33项。第四,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保障主体,监管建设过程,将育人成效纳入刚性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多维度表现,引入多元增值性评价机制,保障改革质量。

经过近五年建设,学校新文科书院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外语知识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竞赛获奖比例显著提升,分类分层发展效果显著,服务产业能力持续增强,育人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歌乐书院育人模式获评2024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