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点击数:[]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运城学院外语系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高端论坛”在运城学院举行。运城学院党委书记薛耀文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董洪川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胡安江教授以及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薛耀文、董洪川、胡安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薛耀文首先对专家学者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学校朝着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断前进。同时,他希望老师们能够借助此次契机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积极探索新时代外语教育科研的新方略,努力培养更高质量的地方性、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人才。
董洪川首先对第七届外语界面研究高端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向各位参会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会议承办方运城学院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他以“界面”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AI时代科技人文融合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他指出高等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意识,必将是AI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胡安江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新时代的外语界面研究和中国外语教育而言,唯有不断地将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才能全面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
运城学院党委书记薛耀文致辞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致辞
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胡安江致辞
会议日程主要由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和主编论坛三部分组成。
在主旨报告第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以“漫谈近年来的外国文学研究”为题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尽管面临挑战,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研究的体系化格局开始形成,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日趋多样化。中山大学常晨光教授在题为“盖然性与语域意识”的报告中指出,语言的盖然性特征可分为语言系统的整体概率特征和具体语境中局部概率特征,语篇中的概率特征是系统中概率的实例化。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翻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核心理念”的报告,认为翻译学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应该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即创新创造与交叉融合的思想与理念。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作了题为“界面研究视角的翻译研究界面”的报告,提出翻译研究具有学科交叉、视域融合属性,与界面研究有密切的关系。界面研究不仅为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同时强化了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立场和研究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张旭教授的报告题为“文化进口与文化出口”,认为文化“走出去”是当今主流意识重点打造的工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外学术话语建构与中华学术外译策略”,他聚焦中华学术话语的人际功能维度,研究了我国学术话语英译是否对接国际学科共同体学术英语的表达习惯与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芬教授在题为“语言景观标记词义素区分语境规约论”的报告中,采用义素分析法解析“提示”类语言景观标记词“注意”“小心”“当心”的义素构成,旨在规范语言景观标记词的使用,为拟制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语言景观提供了参考。
在主旨报告第二阶段,天津外国语大学刘宏伟教授首先做了题为“非自然的内容、非自然的形式”的发言,主要探讨了电影叙事的非自然性,认为非自然的内容与非自然的形式是电影非自然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在题为“舶来术语的外译与意识形态陷阱”中提出,术语性在非学术的术语外译中常常因为译者对准确性的追求而被忽视,学术界的术语外译有时虽然注重术语性,但却因为译者对相关的学术问题缺乏必要研究,尤其是外语中的相关学术传统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译文并不准确,甚至被人利用。浙江工商大学李丹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语言战略高度推进外语学科发展,让数智技术赋能人类语言共同体构建”,报告围绕语言战略跟国家发展的关系、国家语言战略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具体要求、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数智化时代下语言服务及语言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对数智化时代下语言服务及语言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为中国参与全球语言治理提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川外国语大学赵永峰教授作了题为“价值判断与语言发展:伦理道德与语言演化研究”的报告,指出伦理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维系和推动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伦理道德与语言演化之间的关系辅车相依,共同演进。伦理道德控制语言演化的方向和进程,而语言又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伦理道德这一重要的社会现实。
在主旨报告第三阶段,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在题为“恐惧的文化认知与语言表征”的发言中基于文化认知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汉英语中的恐惧隐喻、惯用表达及语法结构,揭示了恐惧情感在汉英语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证明了文化认知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梁展研究员的报告题为“从严译《美术通诠》看其美学思想”,他在考证严复翻译动机的基础上,深入严复思想的内部,探索了“美术”(美学)在其中晚期思想转折中扮演的角色。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和平教授作了题为“学科融合与跨学科研究:外语学科的特质和必然选择”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外语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跨学科研究和新文科建设培养更多文理兼修、德才兼备、融通中外、能力过硬的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有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的高端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贡献外语人的智慧和力量。湖南中医药大学廖光蓉教授做了题为“界面视域下表达病症的意合动词短语英译系统观”,指出中医药意合动词短语较之一般的意合动词短语专业性更强,较之其他专业性意合动词短语,其哲学基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更为显著,因此理解上的难度也更大。重庆师范大学彭康洲教授的报告题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语言测试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问题探究”,他指出在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推动下,语言测试领域应该如何平衡并深化其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运城学院王金巴教授的报告题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政治哲学”,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政治哲学与认识论根源,提出批评话语分析应该加强政治哲学和认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大会共设置了“文学界面研究”“翻译界面研究”“语言学界面研究”和“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界面研究”四个平行论坛。来自东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山西大学、华侨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师生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探讨,积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创新学科界面,应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机遇和挑战。在最后的主编论坛中,来自《翻译史论丛》《上海翻译》《外国语文》《外语教学》《外国文学评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英语研究》《语料库研究前沿》《语言服务研究》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等期刊主编亲切友好地同与会老师就期刊特色、论文选题和投稿发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旨报告专家发言
主编论坛
会议闭幕式由外语界面研究专委会秘书长赵永峰主持。运城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黄解宇代表运城学院致闭幕词,他指出,在过去的两天会议中,专家学者们和与会代表聚焦外语界面研究,深入研讨,贡献智慧,达成了重要共识,这必定推动我国外语学科更好地进行跨学科创新与发展。赵永峰回顾了本次高端论坛取得的成绩和达成的共识,他指出,本次论坛17场主旨报告、4场平行论坛、1场主编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外语学科建设问题,这必将推动外语学科的大发展,希望外语界面研究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随后,4位平行论坛代表分别汇报平行论坛研讨情况。闭幕式最后环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毕争老师介绍了外研社设计研发的国内第一家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简称HSS Online)。至此本次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运城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黄解宇致闭幕词
大会现场
学会领导、秘书处和承办方领导及志愿者代表合影
图:运城学院外语系
文: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面研究专委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