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文章来源:日语学院 点击数:[]
10月31日下午,学校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50周年之际,举办了新文科背景下日语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圆桌会议。会议汇聚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中日两国知名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数智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日语学科专业的发展路径与创新方向展开深入交流与前瞻探讨。校长董洪川出席会议并讲话。

董洪川在欢迎致辞中回顾了学校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日语学院五十年来作为学校骨干力量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但外语专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希望与会专家为日语学科问诊把脉,并表示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日语学院建设,力争实现新突破。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暨亚非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多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基于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川外探讨日语学科改革具有特殊意义。陈多友回顾了历史上外语人才在文明交流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外语教育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探索有特色的“川外方案”。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李运博教授感谢川外日语学院对中国日语学界的长期贡献,并指出外语专业改革迫在眉睫,日语学院围绕“十五五”规划组织全国性探讨具有示范意义。李运博认为,外语学科发展应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超越单纯语言教学,注重高低年级衔接,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应对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
规划与汇报:成就与挑战并存
学校日语学院副院长陈可冉作了《日语学院“十五五”规划草案》主题汇报。陈可冉指出,学院目前面临着五大挑战:学科特色不突出、交叉融合创新不足、高端领军人才缺乏、教学资源与需求不匹配、高水平成果有限。为此,规划提出以“文理交叉,日语+”为定位,通过夯实基础学科、寻找交叉增长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师资、增强学术影响力与智库功能、拓展国际合作等六大举措,推动学院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日语学院副院长赵晓燕就“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作了汇报。赵晓燕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还展示了在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教学资源利用与质量保障方面的成效,并指出未来将在学科交叉、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对接国家战略及实践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
专家把脉:共商破局之道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大学原副校长宋协毅教授肯定了日语学院“日语+法律”学科交叉的潜力,建议深入法律行业,对接国家战略。宋协毅认为中日关系面临新变局,涉外法律人才需求上升,学院应关注法律翻译需求,推动翻译与法学融合,探索联合招生新模式。
陈多友则建议川外在原有基础上再出发,借鉴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利用区位优势开设符合政策导向的课程。他同时指出,教师队伍是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基石,鼓励川外在重庆这一东西部连接点上展现“主体性、创造性与感召力”。
李运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院长杨玲均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需更加清晰。杨玲提出推进“日语+法律”双学位制度,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以企业为导向实现人才闭环,面对AI冲击,可将计算机语言学、智能语言学作为转型切口。
董洪川在回应中反思外语专业的共性困境,指出复合并不容易,需在就业导向与学科素养间寻找平衡。他强调,不能轻视外语教育,并呼吁重视人文研究作为思想传承与文化体验的价值,培养学生作为“人”的基本能力。
专题研讨:数智时代的机遇与国际合作
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亚洲中心中国地区负责人石俊介绍了关西外大按社会需求技能划分学科的创新模式,为学科交叉建设提供了新范式。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智黄若岚则指出,AI并未消除跨国交流障碍,而是改变了沟通方式,她透露外语人才在非文科领域活跃度高,拓展了人才培养的想象空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理事长马越雪夫教授指出日本人力资源短缺,中国高校学生与日本劳动力缺口互补性强,但缺乏有效信息平台。参会的专家与相关机构负责人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本次会议全面梳理了川外日语学院的历史坐标、现实困境与未来方向,凝聚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共识,为日语学院在“十五五”期间的深化改革与创新突围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中国外语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破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来源:日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