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外要闻

首页 > 川外要闻 >

中国语音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2024-11-08 点击数:[]

新时代的语音教学研究不仅与人本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亦与当前迅猛发展的技术浪潮紧密联系。在新质生产力建设视域下,语音教学与研究的 “新” 强调新技术和新经济的融入,而 “质” 则强调创新驱动。2024年11月1日至11月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PTPRC)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处承办的中国语音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

研讨会开幕式由我校英语学院院长赵永峰主持。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王仁强致欢迎辞,他指出,本次大会聚焦“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语音教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体现了学术界对国家号召的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回应。本次研讨会必能推动中国语音教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王仁强副校长致欢迎辞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桦教授致开幕词,她说:“本次大会的主题非常契合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为语音教学研究带来的新局面,而且体现了专委会近年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语音教学研究的性质、地位和价值,为全面推动语音学、音系学和语音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局面 ”。

陈桦会长致开幕辞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发表主旨讲话、担任嘉宾主持或提问点评专家,吸引了来自80多个高校的230余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与会嘉宾藉此盛会为契机,围绕教法教材和课程建设分享教学经验,研讨语音学基础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交流音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教学方法,探讨通过现代科技提升语音评测与诊断的有效性,研究语音病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干预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爱军研究员的主旨发言《地方普通话口音感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赵永峰教授主持。该研究调查不同方言背景的普通话使用者对各地方普通话的口音感知模式,以及不同语言背景的二语学习者对上海、广州和重庆普通话口音的感知模式,为多变口音普通话和国际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荷兰莱顿大学的陈轶亚教授(Yiya Chen)的主旨发言题目为 “Perceptual Learning of Lexical Tone”,主持人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曲长亮教授。该研究探讨听觉感知系统动态调整其将输入声学刺激映射到声音类别的方式,以及这一动态校准的广泛适用性和稳定性,是对现有音段感知研究及语音自适应感知处理理论的有益补充和约束。

大连外国语大学曲长亮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格鲁吉亚语汉语词转写规则”优缺点小议——特鲁别茨柯依<音系描写指南>再思考》,主持人为山东农业大学翟红华教授。曲教授认为格鲁吉亚共和国政府国家语言部颁布的转录标准严格依照音系学原则编写,但仍有部分细节显现出语音学、音系学、历史语言学乃至语言外因素间的冲突和矛盾,探索问题之因,探讨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陈桦教授的主题发言题为《学术英语演讲能力的测评维度构建及检验》,主持人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赵奂教授。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学术英语口头演讲测评维度的构建和效度检验。该测评维度的构建可为后续的人工及自动评测提供评价依据,是人文学科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代表性成果。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诗歌鉴赏离不开语音》,主持人为郑州轻工业大学陈文凯教授。李正栓教授认为语音知识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语言要素,也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工具与尺度。语音构成音节的划分,决定音步的组成,表现格律的差异,表达诗人的情感。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atree Wayland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 “Phonetic Gradience: Insights from L2 Speech Learning,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Beyond”,主持人为中国海洋大学李景娜教授。研究认为通过捕捉语音梯度可跟踪疾病进程,评估干预措施,亦可更准确地描述二语学习者的言语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的李彬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多语背景对三语语音感知的影响:以在华印尼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爆破音为例》,主持人为广西大学白佳芳教授。该研究聚焦在华印尼大学生如何感知汉语普通话三对同位爆破音,探讨一语二语的语音体系对三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陈莹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高风险听处理障碍腭裂儿童的汉英CV(N)音节的感知与产出研究》,主持人为天津大学冯卉副教授。该研究招募高风险听处理障碍的术后腭裂儿童和同龄正常发育儿童,研究母语汉语普通话CV(N)音节的感知与产出以及英语CV(N)音节的感知,为腭裂儿童术后语音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湖南大学陈飞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视听跨模态对语音感知及其在语音训练中的影响研究》,主持人为安徽工业大学曹瑞斓教授。本次报告探讨了视听跨模态对语音感知及其在语音训练中的影响,这一跨模态整合概念的提出为语音学习及其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川外国语大学赵奂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精神分析与口译过程的关联假说:精神阻抗的语图映射》,主持人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姜淑芹教授。发言从理论层面研讨精神分析与口译过程的同一性,用音高语图呈现“精神阻抗”与译品“普遍性”间的映射关系,为口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伦敦大学学院的Paul Iverson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 “Using EEG and AI to Evaluate Second-language Speech Processing and Listening Effort”,主持人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陈莹教授。该研究记录听众听故事和播客时的EEG,将神经活动映射到素材的声学和词汇内容上展开分析,指出克服二语的听觉处理困难需要增加精力分配,这一过程通常伴随词汇处理能力的消减。

除了精彩的主旨发言,研讨会专设主编论坛,李小青教授、龙丹教授、蒋林教授分别就期刊的要求进行了简介,与嘉宾李正栓教授一起为青年教师的发表问题答疑解惑。他们深邃的见解与独到的分析提振了与会者的学术信心和投稿热情。此外,研讨会设置了五个平行论坛,分别为语音教学(教法、教材、在线课程建设等)、语音学研究、音系学教学与研究、技术赋能的语音研究(评测与诊断等)以及病理语音学研究。论坛发言人尽情分享教学科研成果,提问嘉宾和特邀提问点评专家合作流程清晰、严谨,学者们讨论充分激烈、精彩纷呈。

      11月的山城重庆,暖日金秋、硕果累累。本次中国语音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其中,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张力老师表示,“研讨会承办单位精心组织了每一个会议环节,每一位参与者都从中收获颇丰。主办方、承办方付出的努力如同璀璨的星光,在学术的天空中闪耀,为中国语音教学研究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次中国语音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彰示了语音教学研究在“语言专业+科学”的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研讨会主办方、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以及与会代表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推进我国语音教学研究事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语音研究会.jpg

中国语音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合影

来源: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