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点击数:[]
近日,《中外交流研究》创刊仪式暨首届编委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歌乐书院举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然希,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泰来、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蒲洋,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四级调研员陈瀚,市期刊协会秘书长、《课堂内外》总编助理戴泽明等相关部门领导莅临现场。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邹渝,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以及《中外交流研究》主编、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祝朝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安江主持。校期刊社常务副社长李小青,科研处处长林移刚,科研处副处长马武林等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邹渝致欢迎辞。他首先向市委宣传部领导长期以来对川外发展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对市政府办公厅、市应急管理局、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重庆市期刊协会等,为期刊复刊与变更提供诸多帮助的各相关单位致以深深的谢意,并对致力于推动期刊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邹渝书记在致辞中着重强调,学校党委行政向来高度重视期刊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研究与部署,全力推进《中外交流研究》期刊的变更工作。作为期刊承办单位的当代中国研究院,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型智库。邹渝书记表示,在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有信心将刊物办好,努力使其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后,王泰来进行讲话,他对《中外交流研究》的创刊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外交流研究》的定位精准契合了当前国际形势以及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深信依托川外在外语和国际传播领域所具备的显著优势,再结合重庆的实际发展情况,未来该期刊必定会越办越好,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祝朝伟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期刊自启动复刊以来所历经的各个阶段与历程,并提到,期刊的前身《中外交流》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办刊历史,是经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聂荣臻元帅亲自题写刊名,宋庆龄基金会重庆市分会所创办的中外人文交流期刊。面对这份底蕴深厚的刊物,大家深感使命光荣且责任重大,新刊将赓续传承,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推动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
紧接着,胡安江宣读了《中外交流研究》首届编委名单,相关领导向编委们颁发了聘书,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马然希在最后环节的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并关心学术期刊工作,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更是寄予了殷切期望。高品质的学术期刊理应坚守初心、勇于引领创新,积极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力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有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大家要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心办好《中外交流研究》期刊,充分发挥其学术引领作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马然希对学校重视期刊复刊与变更工作的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赞扬了学校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并就此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思维,要有叙事思维,着力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二是途径,重视传播途径,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精准掌握国际传播规律,通过实施精准传播策略,切实提升对外传播效能。三是主体,要立足重庆,扎实做好城市国际传播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在国际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四是批判,要有批判性精神,积极支持学术领域的争鸣,坚决批判西方错误思想,牢牢坚守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底线思维。马然希最后还表达了对期刊的美好期许,希望其能够学习借鉴先进办刊经验,稳步提升办刊水平,争取5年内发展成为高水平期刊,同时,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也将为期刊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在启动仪式结束之后,召开了首届编委会议。董洪川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王仁强主持。会议就期刊栏目与内容达成了共识。马然希和其他与会领导参观了校史馆和当代中国研究院,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底蕴、发展脉络和办刊条件。
此次会议不仅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础,厘清了方向,也为推动中外学术交流等相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