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文章来源: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 点击数:[]
11月22日—23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年会以“信息革命·全媒传播”为主题,围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进行探讨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我校主办,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各二级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我校当代中国研究院协办。

我校副校长严功军教授主持开幕式。他指出,中国新闻史学会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在学校建校75周年,新闻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学院承办这次学界盛会,是学院成立20年来举办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学术活动,也是对川外新闻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最好的纪念。他强调,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闻史学会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进全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张琼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新闻史学会将本次年会选择在重庆举办,为大家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她强调,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赋予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在这个定位指引下,重庆正积极构建与城市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闻舆论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舆论生态的建构。在2025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中,重庆城市传播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连续五年进入前五。张琼介绍了重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部署,新闻舆论工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同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建重庆国际传播学院,逐步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契合地方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的情况。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了解重庆,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和灵感,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
“中国新闻史学会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公认的高规格、高水平国家一级学术团体,此次年会由川外承办,是对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水平的信任与肯定。”我校校长董洪川在致辞中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莅临参会。他表示,川外建校75年来,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已成为西部地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新闻传播学院成立20年来,依托学校外语优势深化学科融合,多个专业入选国家及市级一流专业,并在共建重庆国际传播学院的过程中形成了办学特色,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与各界携手,为繁荣中国新闻传播学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生产传播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中,中国新闻史学会作为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国家级学术团体,肩负着引领学术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服务行业变革的重要使命。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正是学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汇聚学术智慧,凝聚学界力量,为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的重要举措。他强调,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呼唤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创新,希望各位学术同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深化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中国新闻史学会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致辞嘉宾和主持人
开幕式后,中国新闻史学会举行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议。随后,年会分上下半场举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以《新时代中国语境的全球化升维》为题开启演讲。她认为,中国语境全球化升维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和舆论围困、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需要。关于实施路径,她提出四个方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赋能语境升维、以主场外交增强国际话语权、以多元化平台与渠道打造全新语境、以复合式传播形式助力语境升维。程曼丽强调,中国语境升维是建立在全民共同认知基础上的话语环境,要以系统观念、战略思维和全球化视野综合考量中国语境升维问题,建立各领域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在题为《湮灭、重组与失序:智能时代知识的“可见性”转向》的演讲中指出,在智能时代,“机器可读性”成为“社会可见性”的前提。她通过对《循环日报》、术语“跃迁”及虚构奶茶品牌三个案例的解析阐明:不被算法识别的信息正遭受数字化湮灭,不同范式被强制“通约”导致意义被压缩,信息的可见被操控。她强调,在智能时代,社会可见性是影响力、合法性与话语权的数字体现,是一种权力结果。这表明,AI时代可见性权力集中在算法手中,只有通过算法的筛选、排名和推荐,信息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围绕“当下新闻史研究的地位、意义和创新”展开演讲。她指出,新闻史是新闻学科的中坚、基石和底气,既是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座,能厘清重大基础性问题的历史脉络,也可以用当下的问题意识来激活和赋能新闻史研究,以历史智慧助力现实问题的解决。当前新闻学研究需突破工业文明、文本世界等传统藩篱,拓展广义新闻史研究范畴,聚焦实践实现创新。同时要坚守新闻本源,厘清新闻真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独特性,从新闻实践史迈向实践新闻学,通过更新核心概念、重构历史体系,推动学科突破。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隋岩以《互联网文本主体对线性史观的挑战》为题展开分享。他指出,现实社会中主体是具身存在的,拥有稳固社会角色与持久主体性,而互联网环境下,具身主体转向文本主体,以网名、ID账号形式存在,身份流动模糊,文本可以被随意生产,文本主体无持久主体性,碎片化、断裂化且缺乏历史深度,但影响社会交往、公共话语甚至世界。其不受线性时间限制,在网络空间永恒展演共振,生成差异化小叙事而非汇入宏大线性叙事,不仅会让事件本身消失只剩阐释,更对传统线性史观构成显著挑战。
上半场主题发言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吴世文,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进行点评。

主题发言下半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首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实践教育的思考》的演讲。他指出,面对AI技术冲击,国际传播人才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实践驱动培养”模式。他认为,人工智能在灵感征集、框架搭建、任务推动三方面扮演着知识引擎的角色,教育教学需要构建新的“尝试-回馈-优化”学习闭环,并提出实践教育优化的三个方向:在场,打造可感知、可沉浸的教学场景;在线,应对更加复杂的智能技术冲击,以业界任务带动课程创新;在理,直面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价值观课程案例化和实践化,教学成果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话语体系的创新。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作了题为《基于全球民调的精准国际传播策略》的演讲。他分享了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覆盖46个国家、样本量达1.4万人的2025年中国好感度调查,并从经济、军事、创新等六个维度进行了中国形象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启示和应对策略。周勇强调,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面对近年中国从单纯文化产品出口,升级为在全球视听格局中构建影响力、掌握话语权战略新阶段的核心转变,应加强国际主流媒体合作与对话,鼓励民间交流和个人叙事,提升官方媒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善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去中心化传播,以精准国际传播展现中国形象。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以《智能化时代传播模式的再中心化》为题发表演讲。他系统分析了大众传播、社交媒体、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从“一对多”的中心化,到“多对多”的去中心化,再到“多对一对多”的再中心化的演进过程,并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信息生产上,智能网络汇聚多元主体形成超级生产平台,AIGC技术广泛用于内容生产,使多元主体难以跳脱算法掌控;在信息传播上,算法主导的内容分发表明,平台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流动的“把关人”;在社会交往上,算法主导社交连接,加剧群体分化与社交边界窄化。韦路最后呼吁学界与业界共同协作,推进传播模式向有益人发展的方向演进。
下半场主题发言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先红作了点评。

下半场致辞嘉宾、主持人和点评人
23个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分论坛,围绕国际传播专业与学科建设、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新闻传播学的各个研究方向和特定主题展开全方位的深入研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一个期刊主编论坛、两个院长论坛。

闭幕式上,隋岩会长对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的学术交流与研讨表示感谢,相信中国新闻史学会一定会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办得越来越好。严功军在致闭幕词时感谢与会嘉宾对学校主办这场学术盛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强调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自由学术交流、真实在场对话、理性社会建构、感性心灵互通的年会精神,相信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带领下,新闻传播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