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新闻 > 学术活动 >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作题为《“上海:一座抗战的名城”》的讲座

2025-11-01 文章来源:日语学院 点击数:[]

10月25日下午,日语学院景星讲坛第53讲在立德楼C417举行。本次讲坛特邀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我院丁世理副教授主持。日语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苏智良教授分享了题为“上海:一座抗战的名城”的精彩讲座,从多维度的视角,全面梳理了上海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向听众展示了一座血肉铸就的抗战名城。

苏教授首先介绍了抗战时期上海文艺界的情况。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上海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用艺术捍卫民族尊严。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周信芳编演《明末遗恨》,以古喻今,宣扬爱国思想;田汉、聂耳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最强音。

在军事层面,苏教授讲述上海作为抗战的重要战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经济层面,上海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战争爆发后,大量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包括兵器、纺织、机械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这些内迁工厂构成了大后方工业的基础。同时,学术界大量高校和学术机构也从上海迁往西南地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为抗战培养了大批知识人才。这一大规模内迁不仅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命脉,更促进了西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术界的迁徙与中国军队的抗战同样壮烈,他们共同守护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苏教授特别详细介绍了由饶家驹神父倡导建立的“南市安全区”。他谈到,1937年11月,通过饶家驹等外国友好人士的多轮斡旋,在上海南市老城北部设立了一个安全区,为难民提供庇护。“南市难民区最多时约有130个收容所,区内难民数超过20万人。”苏教授动情地说,“这一难民区一直延续至1940年6月,先后保护了约30万中国人在二战中免于死亡。”

苏教授指出,饶家驹神父创立的战时保护平民的安全区模式,对《日内瓦公约》的修订提供了原初的范例和启发,这是写入国际公约的第一个“上海模式”,是上海对世界人权保护事业的重要贡献。

讲座的最后,苏教授总结道:上海不仅是商业之都,更是一座英雄之城。抗战时期上海军民所体现的宁死不屈、成仁取义、血肉卫国的精神,给上海的城市精神注入了刚强的特质。

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中,苏教授解答了参会师生的提问。本次讲座提升了同学们对抗战史以及抗战记忆建构的认识,也为今后同学们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来源:日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