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新闻 > 学术活动 >

学校举办 “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学术研讨会

2025-11-04 文章来源:日语学院 点击数:[]

11月1日至2日,学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五十周年之际,学校举办“全球文明倡议视阈下的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学术研讨会。这场汇聚中日两国5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名学者的学术盛宴,包含两场高水平主旨报告,六场分科会,不仅是对半个世纪办学成就的致敬,更有跨学科的前沿探索。专家学者用详实考证与独到见解,解锁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密码,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以《埋骨蜀地的日本求法僧能光行迹考》为题,凭借详实的史料考证,生动勾勒出日本曹洞宗僧人能光深入西南、在成都建寺弘法的传奇一生。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中日佛教交流史的重要空白,更有力论证了四川地区作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关键节点的历史地位,打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江南-中原”线路的传统视角。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同志社大学国际研究科教授村田雄二郎将目光聚焦近代,以《中国人留学生と近代日本──越境と文化》为题深入剖析清末民初留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指出,留日经历不仅是学习西方知识的渠道,更是催生文化反思与思想批判的“越境”空间。中国学子在日本接触的“大正教养主义”与左翼思潮,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塑造,充分展现出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向性。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名誉教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张麟声以《关于藏缅语族语言和日语“话题标记、存在动词有生性耦合”的思考》为题,带来一场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他从语言类型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提出日语与藏缅语族语言在深层结构上存在惊人关联的假说,并大胆将其与人类Y染色体D单倍群的分布相联系。这一前沿探索,为理解东亚人群迁徙与语言形成开辟了充满想象力的新路径。

11月1日下午,学术研讨会的六大分科会在学校歌乐书院同步展开.学者与师生们分别围绕语言与教育、翻译与传播、历史与文化、典籍与思想、古典文学及近现代文学开展研讨。

语言与教育分科会研讨聚焦新时代日语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开展了三场具有代表性的专题报告。罗米良副教授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面向产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陈斌老师分享了智慧教育生态下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日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模型;李越老师则探讨了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如何充分发挥日语俱乐部的综合育人功能。

翻译与传播分科会围绕中日文学译介、翻译理论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田建国教授剖析了村上春树作为文学家与翻译家的双重身份及其翻译美学;刘岩副教授系统梳理了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的百年译介历程;张雅蒙老师与叶晓瑶老师分别从译介史和思想共鸣角度,探讨了巴金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卢昱安老师则通过谌容《人到中年》的译介案例,展现了中日女性知识分子的跨时空对话。

历史与文化分科会中,谭建川教授以《雾中之桥:“现代日本教习”石川一成及其重庆镜像》为题深情回顾了川外首位日籍专家石川一成的执教生涯,通过其留下的数百首和歌与交流事迹,生动再现了这位文化使者在重庆构建的多元镜像与桥梁作用;陈可冉教授聚焦于“畠山忠旧藏石川一成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入探究了石川一成在中日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莹老师聚焦《晚清黔籍文人陈矩的外交生涯考略》,细致梳理了这位贵州籍文人随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间的文化外交实践与古籍整理工作,为理解晚清使日随员的活动提供了新的个案;温长松老师通过《抗战时期日本对乌江流域影响变化探析》,系统论述了从商品输入到军事入侵等不同时期日本对西南内陆地区影响的动态演变;王宗瑜副教授则以《1905年“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长江航线调查》为题,揭示了日本近代对华经济扩张中,商业调查与殖民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

典籍与思想分科会中,杉浦幹享老师解析了《古事记》中的叛乱记述与古代天皇制建构的政治思想;古云英老师系统考证了蜀僧兀庵普宁赴日传法的行迹及其对日本禅林的影响;康昊老师通过“传法衣”书写演变,揭示了14世纪日本禅宗的权力博弈;杨世帆老师探讨了江户时代《老子》学在古文辞学派内部的升格现象;申亮老师则分析了《和汉三才图会》关于中国西南的书写与认知策略。

古典文学及近现代文学分科会聚焦于东亚古典文学的跨文化对话。黄一丁老师以《日本古典和歌中的蜀地意识浅谈》为题,通过分析多部日本古典和歌集,系统梳理了日本文学对蜀地地理特征与人物典故的接受与想象,揭示了文本背后复杂的文化认知图景;邱春泉老师在《〈阙史〉所载杜牧故事与〈大和物语〉第一百六十九段的比较研究》中,通过细致的文本对读,从情节、人物与价值取向等多维度论证了唐代文学影响日本物语文学的可能性,为中日文学交流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沐海宇老师则以《江户初期林家随笔视野下的杨慎及其学问》为题,通过考察日本儒林对明代学者杨慎著述的引述与评价,生动展现了江户时期日本汉学接受中国知识的复杂面貌。

李国磊副教授通过考据司马辽太郎的中国西南叙事,揭示了其文本中的逻辑问题与文明观局限;孙若圣副教授运用数字人文方法,量化分析了高桥和已在战后文学场域中的位相与接受史;冉秀副教授细致梳理了鲁迅与贵州籍作家群体在革命岁月中的“提携”与“维护”之情谊;蔡春晓副教授以《红楼梦》剧目为中心,探讨了日本新剧对欧阳予倩戏剧创作观的深刻影响;陈知清老师则系统论证了岛崎藤村对杜甫诗歌的有意识受容及其跨文化共鸣。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中,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王敏教授以《国际日本学与中国学的合流:周恩来“雨中岚山”之行的思想溯源》为题,通过细致考证周恩来留日时期的日语教材与京都人文地理,揭示了青年周恩来岚山之行背后的深层文化动机。报告指出,此行是一次沿着教材“文化地图”进行的实证考察,是对中日共享的“大禹精神”等文化遗产的追寻,体现了国际日本学与中国学在个体经历中的微观合流。

日本福冈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武继平在《郭沫若与日本》的报告中,聚焦于郭沫若留日与亡命时期的若干关键史实。他基于新发掘的日方原始档案,对《女神》的创作背景、创造社的“选择性经典移植”倾向,以及郭沫若流亡期间受到日本警方秘密监视并最终化名归国的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这位文化巨匠与日本的复杂因缘提供了新的历史注脚。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晓梅教授的报告《从贵州龙场到明治日本:阳明学的跨海传播与三岛中洲的接受与重构》,生动勾勒了阳明心学从中国西南原点到日本接受者的思想旅程。她通过分析三岛中洲为贵阳阳明祠题写的诗碑及其构建的“义利合一”思想体系,展现了阳明学在近代日本所实现的跨文化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我校日语学院杨伟教授以《西南地区日本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为题,系统回顾并展望了本地区日本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他从研究队伍、基金项目、学术论题等多维度入手,梳理了从单纯语言文学研究到跨学科区域国别研究的演进历程,为构建更具特色的西南日本学研究体系指明了方向。

11月2日中午,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人才培养50周年大会暨“全球文明倡议视阈下的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在学校宏文楼报告厅举行。中南大学信托与信托法研究中心主任、中日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军建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编委会副主任薛豹分别致辞。

副校长严功军在闭幕式上讲话指出,本次盛会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践行与深度呼应。他充分肯定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研讨会不仅是对半个世纪办学成就的隆重回顾,更是一场立足西南、贯通中日、跨越千年的学术盛宴。大会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成功每一项研究、每一场讨论,都在以学术为桥梁,推动中日文明在平等对话中互识互赏,在深度互鉴中共同发展,这正是“文明互鉴超越冲突”的学术实践,让“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在具体研究中落地生根。研讨会紧扣“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的主题,诸多报告从区域文明互动视角出发,为“全球文明倡议”  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生动注脚,不仅挖掘了历史深处的文明互动印记,更为当下推动中日地方层面的文化交流、学术合作提供了历史借鉴与现实路径,彰显了“以区域文明互动助力全球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严功军希望日语学院要锚定全球文明倡议方向,坚守办学定位;要深化全球文明倡议实践,提升学科实力;要拓展全球文明倡议的维度,强化国际合作。

来源:日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