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文章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点击数:[]
7月11日,为期五天的第五届媒介社会学暑期班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圆满结束。在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翼青教授对暑期班活动进行总结,对如何更好地做研究提出三点建议。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代表承办方对参会的专家和学员表示感谢,也希望青年学人借助暑期班这样的学习机会,加强学术交往,不断提升学术能力。胡翼青与刘国强共同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陈方圆等来自全国八所高校的10位学员获优秀学员奖。
本次暑期班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为主题,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中国社会学会传播与媒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协办,共招收了39名学员,以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培训形式为每天上午专家讲座,下午进行学员论文发布,并由专家点评指导。这次学术活动邀请到了周晓虹、吴予敏、孙玮、刘海龙、胡翼青五位知名学者做讲座和学员指导,还邀请芮必峰、虞淑娟、尹金凤、李游、李蕾、刘国强等专家进行学员论文点评。
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170余名师生参加,胡翼青教授、刘国强教授分别致辞。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钟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举行题为《语境、语汇与谈资:集体记忆的话语表征——以两项当代中国口述史研究为例》的讲座。周晓虹教授基于“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两项研究,从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集体记忆的话语建构机制,提出“话语就是记忆”这一观点,主张建立“话语记忆”研究范式,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集体记忆这一复杂现象的内在运作逻辑。胡翼青教授主持讲座。
7日下午,来自重庆、安徽、江西、河南、江苏、河北、内蒙古各高校的7位学员,围绕虚拟现实空间的媒介感知、单向度视野中听障儿童电话手表的媒介使用等主题先后进行了论文汇报。周晓虹教授和《南京社会科学》副总编虞淑娟作为点评嘉宾,分别对学员们投稿的论文进行了现场指导。
8日上午,深圳大学教授吴予敏在题为《思想史叙事和自主知识话语》的讲座中,围绕“思想史的意义和叙事话语”“社会史和概念史的嵌合”“以‘媒介’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三大核心内容展开。他指出,传播学研究应突破单一叙事,在中西理论张力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现代问题出发回溯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媒介话语的演变,并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媒介所处的多重社会力量结构。讲座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主持。
8日下午,来自辽宁、四川、重庆、江苏、内蒙古、湖北、湖南各大学的7位学员,围绕小说推文类短视频的快感生产及其文化症候、网恋电影的媒介逻辑与欲望生产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刘国强教授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尹金凤对学员论文进行了点评指导。
9日上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作题为《智能媒介:分布式网络与“临时主义”的城市》的讲座。她从“智能媒介的界面更新”出发,逐步引入“分布式网络”与“临时主义城市”两大议题,并最终回到对城市与媒介关系的反思。她指出,智能媒介正从去中心化迈向分布式结构,展现出具身化、空间化、多模态等特征。她援引张亚勤观点,概括了人工智能从“鉴别式”到“自主智能”的发展路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何双百教授主持讲座。
9日下午,来自陕西、河南、江苏、湖北、重庆、湖南、天津8所高校的学员,围绕易俗社“汉口之行”的媒介实践及其意义生产、当代青年对菜市场的媒介化空间生产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孙玮教授与《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社长李游进行了点评指导。
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带来题为《“具身传播”还是“身体与传播”:问题与视域》的讲座。他从哲学与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具身”概念的多重含义,并区分了“具身传播”与“传播与身体”的研究路径。讲座梳理了学界关于身体的多种理解方式,如主体媒介、符号系统、感官载体等,并进一步探讨了身体在社会记忆、情动机制及传播基础设施中的作用,强调当代个体的身体与网络已构成共生关系,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成为网络的“感觉器官”。讲座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郭赫男主持。
10日下午,来自安徽、重庆、北京、江苏、陕西、广东高校的8名学员,围绕无人机技术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跨域扩散研究、后人类时代的跨物种交往等主题先后进行了论文汇报。刘海龙教授和安徽大学芮必峰教授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11日上午,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以《英国社会学传统与媒介化社会理论》为题开展讲座,他系统梳理了英国社会学的学术风格、社会形构理论的发展,以及媒介化理论的演进路径。他强调,做学术要“傍住一棵大树,形成理论脉络”,还指出传播学若仅停留在符号世界研究,将陷入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甚至遮蔽对媒介本身的认识。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邬建中教授主持讲座。
11日下午,来自广东、重庆、浙江、陕西、江苏、湖北各大学的8位学员,围绕大模型视听生产的物质性、趣味实践与人机协同机制,和数字平台中的劳动者与算法“纠缠”、中国青年群体代际间关系劳动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胡翼青教授与《新闻与写作》杂志李蕾主编进行点评指导。
暑期班还在9日晚上举办了一场教材/专著出版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周丽锦主讲,丁钟教授主持。周丽锦介绍了北大出版社对选题质量和学术规范的高要求,分享了讲师出版通常需专家推荐,学术诚信被严格把关,文字错误率超过万分之一将被处罚,引用也必须注明出处并保留原始资料等内容,还就教材封面规范、课件提交要求、后期资助项目及国家出版资助等作了详细说明。
附:第五届媒介社会学暑期班优秀学员名单
江西工程学院
陈方圆
南京大学 文湘龙
四川轻化工大学 雷苗苗
南京大学 任依瓯
南京大学 胡欣阅
西南政法大学 李鑫斓
中国传媒大学 杨子曦
暨南大学 翟梦迪
重庆大学 卢松岩
四川外国语大学 詹庆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