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文章来源: 点击数:[]
9月1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刊发我校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彭程教授文章《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彭程
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重庆须以国际化视野锚定新兴市场开拓与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坐标。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重庆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是重庆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支撑。重庆要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平台,持续推进与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促进与新兴市场国际经贸规则衔接融合,积极探索内陆城市开放新模式,构建面向新兴市场产业开放创新的新机制,打造兼具“巴渝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范式。
制度先行,打通新兴市场规则衔接主通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重庆要以制度先行,破解“渝企出海”在东盟市场面临的规则壁垒,稳步扩大与新兴市场的外贸合作。一是对接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经贸规则。推动渝企与东盟企业深化标准化合作,不断向东盟等新兴市场输出重庆数字经济与绿色制造等优势领域标准体系,引导重庆龙头企业组建标准化合作联盟开展技术推广,同步推进区域标准化协同中心建设,吸纳新兴市场企事业单位参与重庆行业标准制定,实现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二是构建企业跨境规则适配服务机制。围绕渝企国际化经营全流程需求,建立规则应用支持体系,通过动态更新关税优惠指引与合规风险防控方案,提供精准政策适配,联合东盟国家商协会设立跨境贸易服务点,开展规则解读与能力建设,大幅降低渝企面向新兴市场出海的制度型交易成本。
产业共生,融筑新兴市场数智绿色主枢纽。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赋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路径。重庆要以产业共生,破解传统制造与新兴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外贸新动能体系。一是促进数字经济软硬联通。大力升级跨境光缆网络,依托中新数据通道,联合西部省份与东盟成员国成立跨境光缆联盟,建设“陆海数字走廊”多边合作平台。二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链赋能机制。推动重庆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与东盟市场低碳需求深度适配,加快建立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全环节的碳足迹追踪体系,支持渝企开发符合东盟气候特征的节能环保装备与绿色消费产品,同步建设重庆绿色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与东盟低碳技术合作孵化,系统性提升重庆制造在全球绿色贸易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区域协同,嵌入新兴市场产供链主网络。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整合,提升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重庆要强化区域协同,破解内陆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瓶颈,深度融入东盟区域产供链体系。一是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开放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支撑,其定位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要积极联动成都共建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通过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强化东盟市场供给能力,协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形成双枢纽互动的战略开放体系,为深度嵌入区域产供链网络、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作用。强化重庆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推动搭建区域供应链协同平台,以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的主体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区域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向新兴市场延伸与拓展,进而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